|
由于同源策略的限制,JavaScript跨域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為了解決頁面之間的跨域通信,大家煞費苦心,研究了各種跨域方案。之前也有小網同學分享過一篇“跨域,不再糾結” 開始照著嘗試時還是有些不夠明白的地方,深入了解之后,這里給大家補充一點更具體的做法。
先來看看哪些情況下才存在跨域的問題:
其中編號6、7兩種情況同屬于主域名相同的情況,可以設置domain來解決問題,今天就不討論這種情況了。 對于其他跨域通信的問題,我想又可以分成兩類:
其一(第一種情況)是a.com下面的a.js試圖請求b.com下某個接口時產生的跨域問題。
其二(第二種情況)是當a.com與b.com下面的頁面成父子頁面關系時試圖互相通信時產生的跨域問題,典型的應用場景如a.com/a.html使用iframe內嵌了b.com/b.html,大家都知道a.html內的js腳本試圖訪問b.html時是會被拒絕的,反之亦然。
第一種情況,目前主流的方案是JSONP,高版本瀏覽器支持html5的話,還可以使用XHR2支持跨域通信的新特性。
第二種情況,目前主要是通過代理頁面或者使用postMessageAPI來做,這也是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第二種情況,有這樣一些類似的案例:a.com/a.html使用iframe內嵌了b.com/b.html,現在希望iframe的高度能自動適應b.html的高度,使iframe不要出現滾動條。我們都知道跨域了,a.html是沒辦法直接讀取到b.html的高度的,b.html也沒辦法把自己的高度告訴a.html。 直接說可以用代理頁面的方法搞定這個問題吧,但是怎么代理法,先來看下面這張圖:
b.html與a.html是不能直接通信的。我們可以在b.html下面再iframe內嵌一個proxy.html頁面,因為這個頁面是放在a.com下面的,與a.html同域,所以它其實是可以和a.html直接通信的,假如a.html里面有定義一個方法_callback,在proxy.html可以直接top._callback()調用它。但是b.html本身和proxy.html也是不能直接通信的,所謂代理頁面的橋梁作用怎么實現呢? b.html內嵌proxy.html是通過一段類似下面這樣的代碼: <iframe id=”proxy” src=”a.com/proxy.html” name=”proxy” frameborder=”0″ width=”0″ height=”0″></iframe> 這個iframe的src屬性b.html是有權限控制的。如果它把src設置成a.com/proxy.html?args=XXX,也就是給url加一個查詢字符串,proxy.html內的js是可以讀取到的。對的,這個url的查詢字符串就是b.html和proxy.html之間通信的橋梁,美中不足的是每次通信都要重寫一次url造成一次網絡請求,這有時會對服務器及頁面的運行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參數是通過url來傳遞的,會有長度和數據類型的限制,搜集的資料顯示:
- IE瀏覽器對URL的長度現限制為2048字節。
- 360極速瀏覽器對URL的長度限制為2118字節。
- Firefox(Browser)對URL的長度限制為65536字節。
- Safari(Browser)對URL的長度限制為80000字節。
- Opera(Browser)對URL的長度限制為190000字節。
- Google(chrome)對URL的長度限制為8182字節。
上面的方法,通過迂回戰術實現了b.html跟a.html通信,但是倒過來,a.html怎么跟b.html通信呢?嵌入在b.html里面的proxy.html可以用top快速的聯系上a.html,但是要想讓a.html找到proxy.html就不容易了,夾在中間的 b.html生生把它們分開了,a.html沒法讓b.html去找到proxy.html然后返回給它。只能采用更迂回的戰術了。 順著前面b.html到a.html的通信過程,逆向的想一下,雖然a.html沒有辦法主動找到proxy.html,但是proxy.html可以反過來告訴a.html它在哪里: 在proxy.html加這么一段腳本:
也就是必須由proxy.html先主動發送一個消息給a.html,a.html得到proxy.html頁面window的引用,就可以反過來向它發送請求了。 現在a.html可以把消息發給proxy.html了,但是proxy.html怎么把消息轉送到b.html?似乎這才是難點,因為它們之間才真正有著“跨域”這一道鴻溝。 這回我們不再用前面那個iframe內嵌代理頁面的方法再在proxy.html內嵌一個b.com下面的代理頁面了,這樣實在會給人感覺嵌的太深了,四層。但是為了跨越這道鴻溝,b.com下面也加一個代理頁面是免不的。不過現在我們要利用一下window.name。window.name有一個特性,就是頁面在同一個瀏覽器窗口(標簽頁)中跳轉時,它一直存在而且值不會改變。比如我們在a.html中設置了window.name=”a”,然后location.href=”http://b.com/b.html”跳轉后,b.html可以讀取window.name的值為”a”;而且window.name的值長度一般可以到達2M,ie和firefox甚至可以達到32M,這樣的存儲容量,足夠利用起來做跨域的數據傳遞了。好吧,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當proxy.html拿到a.html發送過來的數據后把這個數據寫入window.name中,然后跳轉到b.com下面的代理頁面,我們這里假設是bproxy.html。bproxy.html讀取到window.name值后,通知給它父頁面b.html就簡單了。我們再來看這個過程可以用圖大概示意一下:
圖例中綠色的雙向箭頭表示可以通信,橙色的雙向箭頭表示不能直接通信。 最后我們簡單看一下雙向通信的實測效果:
b.html每次加載的時候都先給a.html發一個”連接請求”,讓a.html可以找到proxy.html。所以頁面第一次加載的時候會產生三個請求:
每次b.html向a.html發送消息的時候會產生一個請求:
每次a.html向b.html發送消息的時候會產生兩個請求,其中一個是a.com/proxy.html向b.com/bproxy.html跳轉產生的,另一個是b.html重新向a.html發起“連接請求”時產生的:
最后簡單看一下實測的幾個測試頁面代碼:
代碼片段一,a.com/a.html:
代碼片段二,a.com/proxy.html:
代碼片段三,b.com/b.html:
代碼片段四,b.com/bproxy.html:
好吧,現在我必須把話鋒調轉一下了。前面講的這么多,也只是拋出來一些之前我們可能會采用的跨域通信方法,事實上代理頁面、url傳參數和window.name、甚至還有一些利用url的hash值的跨域傳值方法,都能百度到不少相關資料。但它們都逃不開代理頁面,也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網絡請求,而事實上這并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們原本希望它們能夠直接在客戶端通信,避免不必要的網絡請求開銷——這些開銷,在訪問量超大的站點可能會對服務器產生相當大的壓力。那么,有沒有更完美一點的替代方案呢? 必須給大家推薦postMessage。postMessage 正是為了滿足一些合理的、不同站點之間的內容能在瀏覽器端進行交互的需求而設計的。利用postMessage API實現跨域通信非常簡單,我們直接看一下實例的代碼:
代碼片段五,A.com/a.html:
代碼片段六,b.com/b.html:
代碼的關鍵是message事件是一個擁有data(數據)和origin(來源)屬性的DOM事件。data屬性是發送的實際數據,origin屬性是發送來源。Origin屬性很關鍵,有了這個屬性,接收方可以輕易的忽略掉來自不可信源的消息,也就能有效避免跨域通信這個開口給我們的源安全帶來的隱患。接口很強大,所以代碼很簡單。我們可以抓包看一下,這個通信過程完全是在瀏覽器端的,沒有產生任何的網絡請求。同時這個接口目前已經得到了絕大多數瀏覽器的支持,包括IE8及以上版本,參見下面的圖表:
但是為了覆蓋ie6等低版本瀏覽器,我們完整的方案里面還是要包含一下兼容代碼,就是最開始介紹的代理頁面的方法了,但必須是以postMessage為主,這樣即便最后會有某些瀏覽器因為這種通信產生一些網絡請求,比例也是非常低的了。
it知識庫:父子頁面之間跨域通信的方法,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