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凌晨2點,無意進入了一個不錯blog:http://www.webfuny.cn/,正有睡意的我一下被他的文章提神了,因為我很難看到如此集中的分析SNS,還有很多對互聯網的點評。逐一點開一排,慢慢看到4點過,閱讀體驗不錯。
九月初,lmm給我看lr在內測的社區,我一看,又是一個FB,于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爆牙齒:先說一個:重定向有問題,就是我登錄的時候跳轉出錯要刷新 第二個:又是facebook的界面……
lmm:恩吶,我確實覺得,這是信息最好的組織方式。
爆牙齒:那么全世界都facebook會是什么情況?
lmm:大家OPEN 用戶,OPEN FEED,拼專業度。
爆牙齒:太忽略界面了,就算功能差異大,應用也會很疲勞,就像穿衣服,一樣設計的衣服,拼面料和舒適度?
爆牙齒:人家馬桶都在千變萬化……屁屁都一樣的,按理說舒適度更該基本一樣呢。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說FB界面是信息最佳組織方式,當時我就感覺,這種觀點應該不是出自lmm,應該出自一個大忽悠之口。果然昨天知道了,是白鴉之口,于是追到白同學專家前輩的門口,拜讀他7月份寫的《淺析facebook的信息架構》。我覺得我也算個大忽悠了,但沒他大,好長的圖文,而且以他的說法,只闡述了30%……是不是有點忽悠過度……
我從來就不上現在國內外的各大SNS,火得一塌糊涂的開心,我連帳號都沒,作為長久以來把SNS定位為自己專修領域的我,不知道“停車”“奴隸”,是不是很奇怪?這里有我性格的原因,還有個原因就是界面,FB是神嗎?
FB的界面設計,在我看來是很好的平面化設計,沒有使用流行的視覺效果(倒影、漸變、陰影、高光、透明等),但是仍然富含設計理念,這不僅僅是排版設計,各項設計元素都在為他的理念服務并高度統一。但是要說最好,我就不認同了,如果像現在一樣還要到處通行,我只能嗤之以鼻了,見“FB”就關。
對FB的界面設計,我最贊嘆的只有一個處理:底邊欄。其實對這一點:想,不難(大家都用windows);做,更簡單(position:fixed)。但是FB也許是第一個很認真的去處理這個問題并且處理得非常好的網站。底邊欄的功能我最早印象是在新浪,網頁聊天,但是蜷于一角不值一提沒有概念性。而當FB展開后并處理成了真正的底邊欄,并在他的理念襯托下,一下顯得非常大氣和無限擴展可能,網絡操作系統的形狀開始浮出水面。
但是一個閃亮的底邊欄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最重要的是習慣,對于操作系統,大家很習慣從底邊欄開始,但是對于網頁,不僅僅是大家已經長時間習慣從頂部或側邊開始,更因為地址欄在頂部輸入,頁面垂直滾動條的存都注定了視線起點和路徑是從上到下的,底邊是被忽略的。
windows建立了二十多年的從底邊開始的用戶習慣,瀏覽器建立了超過十年的從頂部開始的用戶習慣,FB如果把寶壓在底邊欄上,實際上是在向超過十年的互聯網使用習慣挑戰,這個風險太大。所以底邊欄的設計很閃亮,但是它的地位只能是非常有限的補充,成不了主體。用戶對客戶端軟件的使用認知和網站都大相徑庭,簡單舉例,軟件的鼠標響應不會是手性,而是對象的狀態變化提示用戶這里可以點擊,如果把這個小細節還原到網站上,我相信都會導致用戶的迷惑和不習慣,更何況對操作系統的使用認知了。所以用操作系統的思路去設想和設計網站,不妥。
隨便想到一個問題,Window是從底邊開始,而開始后底邊的功能就只是窗口切換了,而到了應用窗口實際上仍是從上而下,這就導致一個認知的反差,雖然大家已經被微軟培養得非常習慣了,但是從理論上而言,這種反差確實不合理,開始不應該在下面。所以想想看這小小的一點,MAC就優于Windows,MAC是從頂部開始,應用從開始到結束都保持相同的體驗認知,并且底部的Dock設計比Window更明確的提示用戶這是應用的快捷切換而非窗口的切換。PS:我從來沒真正用過MAC……=_=,我的windows的底邊N年前就被我拖到了頂部,最初的時候是對MAC的模仿,很快習慣后覺得當視線不再上下來回跳動,當我無論處理應用還是處理系統還是切換窗口,反應都是向上,似乎這種認知統一真的很省心省力。我用了“似乎”,所以并非對Windows的“開始”進行否定,理論理論。習慣還是高于理論。
所以當我打開微軟的live mesh,這個可能成為微軟網操(不是體操)的東東,雖然很贊嘆和Vista一模一樣。但我仍很不習慣在瀏覽器上還原的系統界面與交互。因為這是我輸入網址后的東西,我知道它是網站,但這個東西卻以系統的UI和UE呈現我面前,雙擊、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右鍵、底邊窗口切換……我小心翼翼的嘗試著每個微軟極力還原的系統操作,但是在網速帶來的不斷提醒下,在瀏覽器界面的不斷提醒下,我又必須不斷告訴自己這不是系統,是網站,我的體驗就這樣不斷的矛盾。舉例,對一個網頁半天打不開,即便載入進度轉轉轉也是有一定耐心的,但是如果換成系統,打開一個文件夾都要轉,還要轉轉轉,靠!給我系統的UI,給我系統的UE,然后立一堵墻:網速。這……你別告訴我以后網速會快,我告訴你網速就是互聯網體驗設計的瓶口,瓶口大小決定你的設計方式。網速什么時候達到系統的速度,什么時候才能承擔起系統的體驗設計,否則更多是噱頭。
網絡操作系統一定會出來,如果它基于瀏覽器,那么它的體驗設計還未知還漫長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我相信它一定是獨立甚至嶄新的,是互聯網使用習慣的延續和深度挖掘,而不是簡單的克隆系統的體驗設計。也許未來,windows,Mac OS X,網絡操作系統能形成三國,相互不斷借鑒吸收,但又保持著個性截然不同。
白同學專家前輩有句話對我而言很點亮,強烈共鳴,震耳欲聾,他說:“如果是我設計,我會把LOGO變成“開始菜單”,把應用放進去。”為什么呢?Englive從Alpha向Beta轉變時,這個問題糾纏了我很久。我看著Beta界面左上角的標志越看越不順眼,相比左上角的易視和易用,右上角幾乎不可視和不可用,而這么好的位置卻放個標志,對用戶而言屁用沒,哦不對,有一個屁用:回首頁……我琢磨著滅了標志,把頭像從右上移動到左上去,為了讓用戶高潮不折手段,標志擋路,照滅不誤!心想也許將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罕見沒有標志的網站,那又怎樣,CIVI一邊去,重要的是用戶爽。我不但這么想還這么做了,但是最終調回來了,因為應用還單薄不夠豐滿,算了吧,讓標志茍且偷生多活一段時間。
回頭來看FB剩下的導航與布局,就我個人而言一點都不喜歡也不認可老版的導航與布局,導航多而雜使得真正內容區域,應用區域被壓縮得太小,這讓我感覺很不好,特別是現在普及的高分辨率下,會感覺,嗯,好~緊~啊~(緊也不錯是吧……)。特別是左側的應用導航,沒有規劃,圖標千奇百怪使得頁面感覺特別鬧,當然,SNS就是要鬧,越鬧越SNS,SNS就是要網操,越操越SNS,對吧,反正現在都是這么做和追求的,所以我都不去。而這點幾乎所有SNS都在學習,FB要網操,校內也要網操,海內外肯定跑不掉,兩開心估計也制定著操戰略,還有誰?連綠人都FB了,還有沒有不操或不想操的SNS,大家聚在一起操,我估計垂直操的新概念不久后就要出爐上市了。過去被門戶的信息轟炸,逃了,現在網操的應用轟炸,是才拉開序幕還是即將落下帷幕?
喜歡安靜的人能不能做SNS?想想看,號稱SNS是我多年的專修領域,我丫的修到哪里去了呢,火星嗎?
算咯,說那么多干啥子哦,其實我是打醬油的。
it知識庫:Facebook界面設計、網絡操作系統和SNS大鍋飯。,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