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把事情做好。聽起來是挺有道理,但我們仔細去思考,興趣與把事做好的關系,還是有很多細節值得探討的地方。(注:這里興趣指由愛好而產生的愉快情緒,特指對某技能、專業、工作的愛好。)
到底是因為有興趣才能做好事情,還是因為做得好事情,所以會有興趣一直去做?二者還真是有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味道。
我們一般的理解,如果對一件事不感興趣,強迫自己去做通常是很痛苦的。比如你不喜歡數學,但由于從小到大,它都是主科,特別高考,往往數學成績決定了最終的排名,所以……所以你必須硬著頭皮去學、去做題、去考試。考試分數不佳,挫折感很強烈,對數學更加沒興趣。可是,為了自己的將來,還是不得不打開那滿是紅叉的試卷,開始苦悶的訂正。人生不如意莫過于此,不感興趣也做不好它卻還要不斷堅持。把數學作為所有專業方向主科的那位規則制定者,對于那些不喜歡數學的人來講,是多么的不近人情啊!
另一方面,我們做得好的事情,通常都會對其感興趣。比如你因為兒時學會了游泳,于是你就一直比較喜歡游泳。你對因為初學打麻將贏了幾把,于是之后你經常喜歡找人玩麻將等等。由于你在某方面做得還不錯,因此會一直不斷關注它、學習它、練習它,之后就玩得越來越好,形成了良性循環。
現在的核心問題,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在第一次接觸一件新技能,比如學習游泳。可能是主動自愿、可能是父母逼迫、可能是巧合遇上,總之,對于此事完全白紙的我們來說,不會帶有太大的成見,無論是否喜歡大多都不會有強烈的情緒(少部分“一見鐘情”的我們另談)。
我們開始嘗試它。至少要下到水里去撲騰幾下。旁邊也許有家人、朋友或老師指點,你開始學著悶水,開始感受浮力,開始手劃腳蹬。期間不小心嗆到幾口水,甚至體驗到沉下水底差點淹死的感覺等等。
然后,經歷了一段時間練習,你有點學會了游泳或者依然不斷嗆水沒有學會游泳。此時,前者就會對游泳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后者則對游泳失去了興趣。接下來就很簡單了,前者會越來越好,后者依然不會游泳。前者會在今后的很多年里對別人說:我對游泳很感興趣,喜歡游泳。哪怕游泳依然是菜鳥級別。而后者……可能很少會再次下水。
到底是因為對游泳天生感興趣,才學會了游泳,還是因為學會了游泳,所以對游泳產生了興趣呢?我認為兩者都不是興趣產生的問題核心。
理論上,一個正常人經過合理練習就一定可以學會很多人都能掌握的游泳技能。之所以最終導致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問題出在了初學的過程中。
當一個人從第一次接觸一件事到入門初步掌握這件事,這個過程的體驗好壞決定了對此事的興趣多少。也就是說,不管你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選擇任何一種專業,從事任何一個工作,如果你在剛接觸的時候可以比較順利達到入門,體驗到些許成就感,那么你就會對它感興趣,甚至越來越有興趣,也越學越好。反之,初學體驗不佳將直接導致興趣喪失。
所以我認為,絕大多數興趣不是天生的,興趣有無取決于初體驗。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解決辦法就很好想了。那就是盡量讓初體驗不那么困難,挫敗感不那么強烈。比如有一個極具教學經驗的老師或教練來幫助你入門,找非常適合入門的圖書視頻或軟件來學習,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有親朋好友在旁邊鼓勵加油。
回到本文前面講學習數學的例子。如果小朋友的家長或者小學低年級時的數學老師可以給孩子足夠的趣味引導和鼓勵,讓他能夠相對容易的理解算術的概念、克服數學恐懼并且能夠取得一定成績,考過幾次90分以上。那么之后的數學學習就不至于那么艱難,情緒上也不會造成學不好,所以不感興趣,進而更加學不好的惡性循環。
那么,興趣有沒有可能與生俱來?也就是說,對某個技能可以從沒接觸而就一見鐘情,并游刃有余。我個人覺得,天賦這東西應該是存在的,即不用學或者稍微學習,就能把某種事情做得好到超過大多數人。如個別人天生具有的音樂、數學、運動上的天賦。
但追根溯源,這些天賦總是與幼兒時的某種環境有聯系。例如音樂世家的孩子容易出音樂天才,小時候數學好的人很容易喜歡上編程等。不過,假如某孩子天生特別喜歡畫畫,但父母卻不給他任何涂鴉的機會,或者對他要求特別高,畫得不滿意就破口大罵,那么他將來就很難在畫畫上有所發展。也就是說,即使存在某種技能上的天賦,如果初學體驗不佳,也會造成興趣喪失,進而技能天賦喪失。
總之,在接觸學習時,有了一些輔助條件的幫助,讓初體驗感覺不錯,那么我相信讓自己對某事產生興趣,并持續愛好它,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本文起因是我和朋友聊天,談到這個話題,引入了我很多的思考,所以專門寫作成文,文章并非僅針對程序員。
但對于程序員來講,道理是一樣的。我相信愛好編寫程序的人,通常程序寫得都不會太差。反過來,寫得好的人,通常也都是喜歡編程的人。但有不少朋友極有可能是高中填報專業選擇了軟件編程這個相對熱門的專業,真正進入后,才發現,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于是學習起來很痛苦。
其實之所以這樣,根本原因就在于,國內的大學在設計編程課程時,可能都是從C語言、計算機原理、數據結構與算法等相對抽象、相對難的課程入手,這個設置并沒有太大問題,這些基礎對編程來說至關重要,只是在學習梯度上沒有做好鋪墊,使得入門門檻過高(傳說歐美的中學生就引入了很多趣味的編程實踐,以便于上大學后可以系統地學習理論,我們國家的大學教育少了這要的步驟)。這個時候如果碰不到一個好的老師或者師兄,自己也沒有足夠心理準備下一番苦功,就會有強烈的挫折感,發現編程這么麻煩,沒意思。反之,如果突破了這個困難,一切就變得非常美好,編程是多么好玩的事呀。
原因就在于此。希望你能有所感。
it知識庫:關于“興趣愛好”之我見,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