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聲明,本文純屬打水仗,蓋因最近比較忙,博客數量人氣驟降,遂尋晦氣包子一罵,聊賺回帖耳。
我覺得你一開始的基調就錯了——誰告訴你《程序員》是做給程序員看的雜志?你包子自詡“不按常理出牌”,難道別人就非得按常理出牌了?
我在2005年底離開的CSDN,那個時候的《程序員》已經開始轉型,轉型的首要目標就是——雖然雜志名字叫《程序員》,但不能只給程序員看,而且要更少地顧及程序員的感受。
顧及誰呢?高管。隨便你去哪個公司會議室看看,都會放一個報刊架,上面總會放一些雜志充樣,這些雜志不是封面上有該公司老總的照片,就是里面有老總的大作。《程序員》是要在這個架子上站住腳的。為什么這么定位呢?能掙錢,能活。
所以說,你包子自稱“玩過”雜志,“從手繪美工到編輯排版”如何如何。但是,你沒有“經營”過雜志。
話說回來,有沒有給程序員做的雜志呢?曾經有,也是《程序員》原班團隊打造的。一本叫做《CSDN開發高手》,另一本叫《MSDN開發精選》。你沒有提到這兩本雜志,說明你對《程序員》這本雜志以及他的團隊并不了解。《CSDN開發高手》做到了貼近社區,文章均屬原創且并不直接抄錄網絡作品,任何開發人員都有機會在雜志上展露自己,而且也絕對找得到自己所需的——但又比網絡文章詳細準確的技術內容。《MSDN開發精選》則做到了“專業”,專門針對微軟技術相關的開發人員,其中1/3內容來自MSDN Magazine雜志,經專業(由微軟授權)的團隊翻譯;另外2/3內容則由真正的微軟技術專家原創(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的。
這兩本雜志哪去了呢?死掉了。某不才,經歷過兩本雜志的停刊。為什么?市場。說白了,不掙錢。
這方面再扯就遠了,我自己都不懂的。回過頭說《程序員》的轉型。距離那個決策的出現應該是整整4年時間了。我看到的是一次成功的決策,以及落實這個決策的行動力——《程序員》真的不是給程序員看的。
另外,《程序員》的另一個原則就是“推人”,雜志借名人提高知名度,人借雜志成名。為什么引入翻譯文章?那是為了讓國外大牛的名字得以出現在雜志上。甭說《程序員》“崇洋媚外”,先反思一下你自己,不弄幾個老外唬你,你服么?再說圖片,軟文+大幅寫真+手寫體簽名,多體面?如果你是老總,或者是CxO,你不想在上面露一臉?就算你現在不想,等將來人家都露過了,你都沒上過《程序員》出門怎么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從這個角度上看,《程序員》做成了一種“多贏”局面,犧牲小部分程序員的感受(都不能說是利益),換來的是雜志社、廠商、高管的皆大歡喜。
所以說,《程序員》根本不是給你程序員看的。看也可以,別指望學技術什么的,權當娛樂雜志即可。——人家這才叫“不按常理出牌”。
it知識庫:甭給《程序員》把脈——你不是主編,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