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定有不少朋友看到本文標題都不會感覺到輕松。是的,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專注和放下絕對是兩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后者更甚!這也是為什么我要把這個話題放到最后才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的原因。
在前五篇的文章里,我們共同探討了時間管理各主要方面的理念和具體措施。但是,一個理念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是否真的有幫助,還得實踐出真知。如果不去實施,空談理想是毫無意義甚至令人反感的!
專注與放下,則是具體實施過程中最需要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能。首先,我們為什么要專注?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一心不可二用”,但是一些年輕的朋友似乎喜歡通過一心多用來“證明”自己超凡的智力。不過據我長期的了解,世界上真正能夠做到一心多用而且每件事都辦得非常漂亮的人,比例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我猜我自己做不到一心多用比猜能做到的正確率要高得多得多。
人類的大腦構造極其復雜,甚至于到現在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都還遠遠達不到透徹的地步。正因為還沒有完全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所以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要想達到最初設想的目標,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有一點基本上可以明確了,比起現代計算機的多任務機制,人類大腦的表現要差得多。計算機可以在轉瞬之間切換多個任務,并推動每個任務都繼續執行,雖然每個任務只有一點點執行時間,并非連續執行,但其切換時間之快,是人類察覺不到的。但是計算機缺乏獨立思考機制,它只能按照預先設定的算法來執行已知任務,所以遇到未知情況或者現有算法無法處理的情況時,就只好彈出個提示框來告訴用戶:“別迷戀哥,哥搞不定了!”然而人類的優勢在于對事務進行分析、判斷并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很多人甚至可以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要是換作計算機,不是彈錯誤框就是藍屏了。但是有得必有失,作為代價,人類對多任務的切換就顯得太差勁了。不信可以給自己做個試驗,現在同時給自己安排10件事情,哪怕就在您家里來做,比如拼裝模型、打掃清潔、洗衣服、切菜、打電話、網上購物……事情應該比較隨機,有難有易,然后按照先后順序給每件事情都編上號,從1到10,每件事情每次只做10秒鐘,到點就放下接著做下一件,就這樣循環著進行,看看您只需要多少時間就抓狂了。呵呵,我承認,別說10件事了,恐怕2件事情這么做,我都會很快就“藍屏”的。
我認為,讀任何書、聽任何道理,都不如自己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要有效果得多。我曾經就是個眼高手低的家伙,總是喜歡一下子做好幾件事情(而且都不簡單)來顯示“你看我多年輕、精力多旺盛、頭腦多發達”。事實上沒有哪一件事情最后真正做好了,摔了不知道多少次跤,最后痛定思痛,我決定承認我只有一個單任務的大腦,只有紅白機的處理能力,就不奢望像那些586的天才一樣做事了。所以后來我慢慢培養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比如我現在正專注地從事的任務就是研究和實踐時間管理,其它任何事情都暫時放在工作欄里,以后時機合適了可以考慮拿出來處理,我再也不希望由于自己的自負而重蹈覆轍、虛度光陰。
專注換來的是效率,我前面提到過,計算機的效率在于任務切換和單個任務的計算(執行),這是人類無法達到的速度,但是計算機還缺乏強大的自行思考機制,它所執行的程序都是人類先思考好再教給它的,離開人類,計算機是無法工作的(至少現在是這樣)。雖然人類在執行和切換的速度上都不可能與計算機相提并論,但“無中生有”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卻能讓計算機羨慕得流口水。我們知道,有很多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是極其專注的。所謂“寧靜致遠”,人的思維只有在外界和內心環境都非常安靜的時候才會展開翅膀奮力飛翔,任何一點兒雜念或是外界的干擾都很可能會打斷您的思路或者思考的效率。當然,也有人喜歡去嘈雜的環境鍛煉自己的抗干擾能力。但是客觀地看待這類事情,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地鐵上看書,盡管嘈雜擁擠,似乎也無妨。不過看書本身并不見得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事情還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比如高考考生不會專門到地鐵里去復習。
所以說,要想有效率就必須專注,要想專注就必須為自己創造兩個條件,一是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另一個就是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也就是要拋開雜念。好了,這里我們就說到“放下”了。
我對“放下”這個詞的感覺似乎總是帶著一點兒禪的色彩。人為什么要“拿起”,又為什么要“放下”,似乎很難說清楚。然而放下這個心理行為不僅很難解釋清楚而且還非常難做到,其實開小差就是放不下的一種具體表現。常聽人說:“男子漢大丈夫要拿得起放得下!”說說容易,要想真正做到,談何容易!人類的思維似乎總有一部分是不受自己主觀意識控制的,有人將其稱為潛意識。雖然放不下不一定總是潛意識在作怪,但我自己的感受則是至少大部分時候是。
我們來假設一個場景,或許大多數朋友都會有似曾相識的體會。明天就要高考了,我告訴自己今天無論如何也要把數學公式背完。但是背著背著,突然腦子里蹦出一個念頭:“<使命召喚4>下周該發布了吧?反正那個時候已經考完了,一定要玩個痛快!”突然又意識到自己正在背數學公式,于是又努力用自己“正義的”主觀意識來把“邪惡的”潛意識打壓下去。過了一會兒,突然又冒出個想法:“咦,剛才我為什么會有那個想法呢?”……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潛意識,而且我本人也不提倡壓制或忽視潛意識,因為潛意識所迸發出來的靈感往往會比主觀意識要閃亮得多。但是又如何面對潛意識騷擾主觀意識的現象呢?我個人傾向的做法是合理利用、有效疏導。正在背數學公式,突然冒出新游戲是否該發布了的想法,不必自責,把這個想法記在自己常用的記事本上即可:下周二查看《使命召喚4》是否已發布。然后就可以繼續專心復習了,待會兒突然又冒出自己為什么會走神的想法,就又記下來:高考結束后上網查閱關于人類走神的研究資料。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反復念叨一件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怕自己遺忘了。因為自己覺得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比較重要,于是怕忘掉,所以反復“背誦”,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即使事先反復想起這件事情到時候還是經常會發生遺漏的現象,所以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過于自信。很多人都能回想起過去發生的很多事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總是會發生一些疏漏和偏差。對于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都無法做到每件事情都在最準確的時間點提醒自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咱們人類的大腦還有個特點,雖說大腦容量足以塞下很多個圖書館書籍的信息量,但這只是理論情況,實際情況則是:存儲空間被占用越多,可用于計算的空間就越少。也就是說,腦子記的事情越多,大腦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就越低。
所以,既然人類大腦這么缺乏安全保障,那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需要處理的事情都記錄下來,并且養成經常查閱習慣。這樣做就會讓自己感覺到非常輕松,而且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條理性。我不需要擔心自己是不是忘了某件事情,只需要把我的腦力全部用于當前這件事情處理上。愛因斯坦夠聰明了吧,但是愛因斯坦卻說過自己的大腦是用來想問題的不是用來記住一些常量的。我們國家的教育方式有些偏差和不人性化,總是希望孩子們記住書本上的信息,越多越好,殊不知存儲空間占用量越大,計算空間就越小。我們可以打個這樣的比喻,人類的大腦就像電腦主機,用于思考問題的部分就是CPU,但存儲設備只有內存沒有硬盤,內存空間被數據存儲和應用程序運行所需的交換空間共同占用,所以數據存儲所占用的空間越多,那么供應用程序使用的運行空間就越少。電腦內存剩余空間非常少的時候,電腦就會運行得非常緩慢甚至宕機,同樣的,當一個人腦子里的事情太多太多,就很難快速地處理好當前的事情,甚至會活得非常累非常痛苦,以至于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而選擇了出家,出家就是這類人對大腦計算機進行重啟的方式,為什么需要重啟?因為宕機了。
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外部的信息存儲設備,比如紙張、電腦、小白板之類的,把不需要馬上處理的事情統統記錄下來,只在腦子保留當前需要處理的那一件即可。就像卸下所有包袱,只拿一把AK47揣幾個手榴彈輕裝上陣,什么匕首戰術、迂回穿插、敵后游擊、千里狂奔……只要能解決問題的都給它用上,相信您會對自己的效率和成果感到滿意的。但是如果穿得跟美國大兵似的,背著大包小包地沖鋒,估計跑不了幾步就累得躺到地上了:“別迷戀哥,哥跑不動了!”
專注和放下都很難做到,但是卻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雖然我在這里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但是因人而異,每個人想要鍛煉自己這方面的特質,就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辦法,但我想對于那些在這方面還沒有理清思路的朋友們,我提供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做法還是有效的,不妨試試:找一個安靜的環境,把其它所有想做但不必馬上做的事情統統記到一張紙上,然后把心態調整平和,開始做當前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直到完成它或者另一件事情突然變成了更緊急更重要。
我不想僅僅是在這里“賣弄”想法,其實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積極努力地探索和實踐著這些理念,雖然很多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但我衷心希望朋友們也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進步,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進步了,我們的行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才可能變得更加美好!
【全系列完,感謝閱讀!】
相關鏈接:
it知識庫:時間管理——專注與放下,轉載需保留來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